互联网品牌内容营销专家

蚂蚁全媒体主办

新锐视角 ■ 区块链资讯平台

查找

首页>商界 > 正文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宏观战略思考: “文旅+”“教育+”“金融+” ——基于澳门回归祖国24周年的宏观视角
2023-12-25 22:48:39来源:

不谋划未来,就没有未来。特别是新冠疫情三年过后,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咨询文本已正式发布。在文本发布之前,中央明确表态:经济适度多元不是选择题,是必做题。咨询文本的出台,澳门特区政府需要重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好五个方面关系:一是“一元”与“多元”;二是保护与开放;三是融入与特色;四是“引进来”与“走出去”;五是市场与政府。《2023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2024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将“1+4”从策略提升到“规划”。“1”就是按照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要求,促进旅游休闲多元发展,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4”就是持续推动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四大重点产业板块发展,着力构建符合澳门实际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既然是“可持续发展”,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一锤子买卖,就不能只是“就口号说口号、就方向说方向”,而是必须紧扣澳门经济的基本面、夯实基本盘,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做实做好配套产业,实现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跨越、新跃迁。

基于澳门回归24周年的宏观视角,在锚定“1+4”规划的前提下,需要将澳门的传统优势产业再细化、再聚焦,找准切入点、找好落脚点、找对发力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进而更好统筹当前澳门经济布局,快速有效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博彩业之外,澳门最大、最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旅游业或文旅业,这是本文的切入点,也可以视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题眼”:做强做精做优旅游业,适度增加文化元素,培育新时期的澳门文旅业,即“文旅+”;围绕文旅业发展方向、需求和前景,优化现行普通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结构,为文旅业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愿景支持,即“教育+”;同时,围绕“文旅+”“教育+”,因应低碳时代发展要求,盘活澳门金融资源,做出澳门特色金融的特点来,为“1+4”规划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和更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持血脉,即:“金融+”。

一、全面发力“文旅+”,打造澳门发展的新ID

自澳门回归以来、特别是CEPA签署以来,旅游业一直是博彩业以外澳门经济发展的“头牌”,正是频密的客流量把澳门塑造为一名国际化程度极高的旅游城市。包括“1+4”策略的“1”就是围绕旅游做大文章,2023年重点“推动综合旅游休闲业多元发展”:积极透过旅游跨界发展,加大旅游业与美食、研学、体育、科技、文创、会展、大健康等产业联动发展。“跨界发展”,就可以视为“旅游+”。之所以有这个“+”,意味着单纯发展传统旅游业,既不适应澳门“一中心”的定位,又不能满足游客对澳门的新期待,又不适应澳门。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对澳门深度挖掘旅游业资源、前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正视澳门单一旅游业的短板问题。从先天资质上看,澳门人多地狭,自然资源资源禀赋不足,缺乏大景点、大景观或类似横琴长隆这样大型游乐场所,虽然有评选过澳门八景、新八景,但均属于具体而微的“盆景”,精致有余、辐射不足,旅游衍生品较为欠缺,吸引游客逗留的时间比较有限。同时,澳门入境客源也相对单一,对内地依赖性过强,入境客源以内地为主体,其次为香港、台湾,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较少,侧面表明对其他地区的吸引力比较有限。从行业结构上看,剥离开博彩业(娱乐业),澳门当下的旅游乏善可陈,依托赌场的旅游资源相对单一,基本上形成以娱乐场为中心的“吃、住、行、游、购”。游客出了赌场,就像出了网吧或游戏厅一样,其他可游可去的景点有限,不少游客直接坐“发财车”返回,甚至连手信也是在关闸附近采购,导致澳门深度旅游的空间不够充分,或者说存在盲区。从产业布局上看,传统旅游业过度依赖博彩业,酒店、商场等基础设施发展过多、过滥,同质化严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突出,而且基本上是博彩业的配套设施,直接矮化了旅游业的定位和层次。

另一方面,旅游业需要及时注入文化元素。20多年过去,酒店、餐饮、购物的套路,而对澳门的历史文化、当地特色与世界遗产了解不多;即使前往景点“打卡”,也是走马观花、抹完嘴拍完照就走,又加剧了旅游结构的畸形化。久而久之,澳门旅游业在“民丰物阜”的表面下,“文”的方面比较欠缺,中西合璧文化内核的魅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离旅游“胜地”和“一中心”的定位还存在一定距离。这就是需要旅游业注入更多“文”的元素。坐落于南粤科技园内的澳门咖啡,其脱颖而出填补了澳门特色、中葡元素、“一带一路”路径等多元特点叠加的空白,澳门需要更多这样类型的企业。

一是准确把握“综合旅游休闲”方向,破除大部分游客对澳门就是“赌场”与“商场”的印象,重点以旅游业为主干开枝菜叶,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澳门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葡国美食和风土民情等潜在优势资源,完善澳门世界遗产保持机制,不断充实“一基地”内涵,塑造独具澳门特色的文化之城。

二是稳妥推动产业内外联动,结合人们越来越注重节日仪式感的旅游趋向,抓住体育盛事和节庆活动对旅游经济的明显带动作用。2023年以来,体育中心、各娱乐场、综艺馆等相继举办一系列来自欧美、港台和内地的知名音乐人、乐团的演唱会,举办了一系列网球、乒乓球、斯诺克、马拉松等国际赛事,展示了澳门举办国际大型文体活动的能力,在制造丰富话题的同时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拉动住宿、餐饮、零售以及航空消费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接下来,可以在深挖重大文体活动、盛事的品牌效应和外溢效应,吸引更多优质人才、优质资本投入澳门文创事业建设,形成“文旅+”的最大合力。

三是深入挖掘澳门主题的文创IP,文旅部门可以尝试牵头,参照近年热播的《湾区儿女》《珠江人家》等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反应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影视、文学、音乐作品,从不同角度宣传澳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反映澳门人的包容胸怀、家国情怀,吸引外界更多关注澳门、关注澳门人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澳门旅游主题。

再一方面,全面推动旅游业转向“文旅+”。“文旅+”既是文化与旅游的重组、再造,又是二者的优化升级。通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内的要素重组重构,推进不同产业相互联结、共同发展,特别是通过旅游设施组合的优化、新景点的打造、消费链条的创建、差异化服务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澳门文化资源原生、再生、再创能力,有效延长游客沉浸式旅游体验的时间。

一是赋予“文旅”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通过软硬件设施的连通度、服务提供的周全性,提升产品内容的丰富性、旅游体验的满意度,留住旅客,逐渐从博彩享乐、遗产观光向多元体验型过渡。借鉴欧洲城市复兴理论,沿着“清理老旧城区-邻里重建-社区更新”的脉络,将城市规划、设计、改造与景区融为一体,甚至将特色社区、片区打包塑造成新景区。例如,氹仔官也街属于近年来塑造较为成功的案例,兼具人气、烟火气与商业气,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澳门的旅游形象和标识。路环荔枝碗旧船厂改造,走上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设计路线,有效平衡了郊区建设、城乡改造,协调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又与周边村落风貌相结合,赋予了较强的澳门色彩。再如,路环石排湾郊野公园、叠石塘山片区、始祖文化村、黑沙海滩、九澳村片区,近年来已经稳健开发,相关上步行径、绿道建设初具规模,但相关景点比较分散,还没有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如能在规划设计、景点分布上增加更多当地特色、民俗文创、绿色低碳和和谐生态元素,就有很大机会打包成为新的文化大景区。

二是有计划推出更多“文旅”主题活动。大的方向上,需要在高效盘活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各种旅游资源协同发展,兼具文娱、休闲、会展多种载体,打造澳门旅游新品牌。以会展交流为例,结合市场需求、游客兴趣,参照欧美日艺术展,定期发布展览信息,可以举办文博、瓷器、电影、国际图书、低碳成就、电子产品、虚拟现实、户外装备等主题的博览会,每月不同主题、每月都保持热度和新鲜感,吸引不同领域的游客。

三是积极参与大湾区城市文旅资源融合。澳门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孤零零一个城市埋头发展,而是要立足澳门、跳出澳门,在参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加快与内地及香港的合作,在大湾区发展及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中,构建“大协同”模式,促进区域旅游合作达成共识,实现澳门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推动大湾区文旅游资源互补优势,拓展文化传承空间,打造完整的、互融互通的文旅生态产业链,释放“文旅+”发展新动能,赋能传统文旅行业转型提质,培育新应用、新场景,构造新体验、催生新业态,前瞻布局数字创意文旅产业集群,才能在保持澳门特色的同时,又在“文旅+”方面全面发力、开花结果。

四是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顺应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办公趋势,结合澳门传统地标建筑和历史文化标识,以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聚焦生成式元宇宙、数字创意、AI技术三个前沿领域,借助AR技术创意模式进一步丰富观众体验,积极开展数字文博、云展览、云演播、网络直播等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激活“文旅+”新业态,促进文旅+”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五是合理借助高端主流媒体,全方面、多角度展示澳门的风采风貌。近年来,澳门特色美食以不同形式登上CCTV,吸引很多内地游客前来“打卡”;2023年,CCTV又联合特区政府,专门录制播出了大型文旅美食节目《澳门双行线》,全方位展示澳门中西文化的交融荟萃、独有且热情的生活面貌和城市内涵。正所谓“居高声自远”,高端主流媒体自带广告流量,是最直观、高效的宣传推介载体,将来可以加强与中央、广东及海外知名媒体加强合作,在不同细分领域、面向不同受众,制作播出专题宣传片、纪录片,吸引全球游客前来澳门体验别样风采。

二、全面发力“教育+”,服务澳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综合旅游休闲业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澳门本身“先天不足”之外,就是“后天濡养”不够充分。主要是受博彩业挤压,整个社会对旅游产业本身的投入不够,缺乏对应的旅游专业性人才,大部分高学历的人才又不愿意从事旅游业,导致从业人员竞争力低。加上单一旅游业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加上长期存在对消费的过度倚重,直接淡化对本澳文化的厚植、传承和推广。这种情况,在“1+4”和博彩业中均不同程度存在,可以理解为“文弱”--普通高等教育与文化事业的相对薄弱,没有很好服务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这势必对澳门普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简单说来,就是不能单纯离开社会经济空谈教育。教育除了引导学生“仰望星空”,大力培养健全人格、拓展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充盈灵魂之外,还需要“脚踏实地”,聚焦社会需求、就业趋势、发展前景和学生的职业生涯等内容,就是本文提出的“教育+”。具体需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及时止损,摒弃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教育方向上,澳门高等教育秉承“教育兴澳”与“人才建澳”原则,通过高等教育反哺本澳发展,自然而然强化了本位主义,教育优惠政策、优先举措向澳门籍生涯倾斜,导致了目前的高等教育事业的自闭式发展。对于受过澳门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而言,几乎面临着“在澳千日好,离澳片时难”的困境。

教育质量上,澳门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四个欠缺”,即:科研与学术深度合作比较欠缺,产学研一体化领域几乎为空白;优势学科设置比较欠缺,“高精尖缺”尤为缺乏,还没有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欠缺,研究型人才梯队建设尚未成形,对澳门、大湾区科技领域的支撑存在明显短板;四是澳门普通高校学生竞争力比较欠缺,主要是受限于缺乏竞争的社会环境和优于周边区域的中学教育,毕业生在校学习意愿低、毕业后继续深造意愿低、从事竞争性行业的意愿低,反过来又制约澳门高校的教育质量,削弱了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教育国际化不高,内地师生数量过多,反而是发达经济体来澳攻读学位的优秀学生过少,主要是澳门高等院校入学门槛整体偏低,前来就读基本是“打一圈、拿文凭”,将澳门作为留学海外的中转站,长期以往容易把澳门大学变相降级为继续深造的“垫脚石”。

教育与社会粘连度不高,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产业及民间组织联系较弱,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还没有为“1+4”产业格局充分供应对口的优秀人才,社会经济组织对高等教育发展不甚关心关注。这些弊端意味着,现代教育不能自娱自乐,而是需要积极走出“象牙塔”,积极与社会互动,获得更多的人力、财力、文化、信息资源,从而保持长久活力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二方面:提高站位,对标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立足澳门、服务澳门、又不用局限于澳门,需要及时转变澳门传统观念中狭义的“本位主义”“为本澳服务”的观念,将澳门的发展置于大湾区、置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去统筹谋划。积极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与澳门特区政府第二个5年规划(2021-2025)、“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大湾区建设规划,逐步明确澳门高等教育区域、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定位,积极开展与大湾区高校、内地著名高校、葡语系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适度参照香港、台湾重点高校办学模式,提升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推动本澳高校发展水平向国际一流高校发展水平靠拢,强化澳门高校在大湾区高校群中的竞争力。同时,要树立多元人才培养观念,努力打造面向澳门多元经济和辐射大湾区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输出地。本澳各高校要加快理工学科建设步伐,主动携手政府、市场和高校,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建设,补足科技人才培养短板,提升澳门高等教育科技服务能力。

第三方面:适时优化,全面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围绕澳门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学科建设不仅需要考虑适应现有产业结构,更要前瞻投视未来产业领域,协调培养澳门、大湾区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

学科建设方向上,综合类研究型高校要从“大而全”走向“大而强”,专业类、技术类高校要从“小而精”细化为“小专特精”,探索与办学层次相匹配的学科建设精细化、学科内容创新化的发展模式。只有提升自身学科优势、清晰人才培养定位,才能提升澳门在大湾区、乃至在全国的的竞争力。一是可以适度借鉴香港相对完备的教育治理体制、丰富的国际化资源、科研优势,借鉴广东高校良好的基础研究实力、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成果、完善的专业学科设置,弥补澳门高等教育的局限性。二是可以探索与大湾区其他高校积极配合,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三是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试点开展跨学科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集中深化在新能源、新材料、AI技术、数字化建设、现代金融、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应用。

课程设置上,澳门既要更好发挥科研平台优势、留学制度优势、人口与市场相结合等多重优势,巩固各大院校商务与管理、旅游及娱乐服务等传统强势专业,结合“文旅+”发展趋势,细化课程设置、学分安排;又要逐步破解学科发展内部结构失衡,避免教育资源向单一学科过度倾斜,防止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无谓浪费。需要立足于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的外向型人才的培育,增设培养国际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课程类型,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与多元化。重点依托葡语、旅游管理等学科优势以及“三文四语”等文化优势,不断增强澳门特色学科竞争优势,形成品牌课程。要结合融入大湾区建设进程,可以尝试就近为湾区培养更多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和葡语外语人才,将澳门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发力方向上,要着力推进现有的“中药质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与教学工作,将澳门的优势领域不断强化。同时,结合“1+4”产业需求,重点发展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发展,包括中医药标准制定、工艺流程、市场准入机制研究,以及绿色发展、碳排放交易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等。

第四方面:加快整合,创新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体制机制。相对于湾区其他城市来说,澳门国际化程度较高,有利于吸纳创新资源、合理规避技术壁垒、引进中高端科技人才。重点做好三个“积极”

积极寻求与大湾区高校的合作办学机会,克服澳门土地面积有限的实际,加强与湾区内城市高校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及科研中心,通过学分互认、联合培养、资源分配、设备共享等试,实现大湾区城市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配合湾区各高校推进大湾区高校联盟建设,探讨有利于湾区各城市高校学历、学分互认机制;积极与湾区各城市共同推进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协调配合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共同体,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积极探索成立更多聚焦前沿科技的研究基地,着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加大力度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探索有利于大湾区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的途径,为澳门引入新资源、新要素提供便捷通道,更好地发挥澳门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建议澳门政府完全可以把横琴东方高尔夫球场收回,把教育部认可的澳门十所高校牵移至此,把它改造成澳门高校的产学研造一体化示范基地,有10万乃至20万年轻的大学生在此集聚,这里一定是全球最好的高校园区,如果能这样的话,横琴则很快具备了朝气、活力、竞争力。

积极统筹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充分发挥横琴地域空间优势,为教育部认可的澳门十所高校留足发展空间,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对接,为深入大湾区办学、扩大区内招生份额、优化区内科研项目合作、加大师生流动、促进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开放共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等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链,推进建立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全面发力“金融+”,提升绿色金融创新水平

澳门虽无完整意义上的制造业,但作为一个消费主导型的微型经济体,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承担着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建设责任。《2024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就“加快建设家居智慧绿色澳门”进行了专门论述,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进行了布局安排。经验表明,构建现代化、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是建设绿色澳门、实现“双碳”达标的重要环节。赋予澳门金融业更多绿色低碳元素,即“金融+”,全面提升绿色金融创新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

一是做大“碳”文章,赋予现代金融业更多绿色。从“1+4”具体到“文旅+”,延伸到配套的、服务反哺功能的“教育+”,“+”本身就是立足行业、又跳出行业,同时又前瞻未来,赋予产业更多新兴元素和特色内容,高质量走好“1+4”适度多元发展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金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一域重要的核心竞争力。“1+4”中的“4”中有一条就是“促进现代金融业发展”。现代金融业,与综合旅游休闲业一样,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体落实落地方向需要进一步考虑行业的中长期前景。与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等现代金融中心相比,澳门缺乏充裕的资金流量、扎实的经营根基和完善配套的法律体系,但仍旧可以发挥上文提到的“后发优势”,放眼未来30-50年发展,聚焦最稳健、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绿色低碳。具体来说,就是做实绿色金融,支持有环境效益的项目,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贷款和证券发行等融资活动,也涵盖绿色保险等风险管理活动和其他多种功能的“碳金融”业务,也包括海洋银行的各类业务系列探索。

二是深耕绿色金融领域,建设国际金融枢纽。需要明确的是,绿色低碳不是一个排他性质的朝阳产业,需要各国、各地通力合作,完善体制机制,共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脚到澳门,需要香港、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内重点城市加强沟通,落实好角色分工,发挥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放大规模效应。可以参照绿色联盟的形式,组建由穗、深、港、澳四地参与的大湾区绿色金融专项小组,统筹规划湾区绿色金融工作,尽快在建立标准、明确规则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共同推动澳门绿色金融发展》倡议书的基础上,鼓励业界循序渐进采用国家和国际认可的绿色金融标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积极参与制订《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低碳转型中长期规划》,明确大湾区绿色金融领域支持的重点行业,更好指引前线客户营销与项目拓展,避免在跨境项目中出现重复营销、资源浪费的问题,更多采用跨境银团及债券承销方式。探索搭建穗、深、港、澳四地分支机构与大湾区绿色企业、监管机构的联系沟通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绿色融资需求与绿色资金有效衔接,促进银行与湾区其他绿色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监管部门的深入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有关政策优先在澳门先行先试先落地。

绿色澳门建设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澳门要结合自身优势,与香港、广州错位发展,可以探索和建立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证券交易所、绿色金融市场、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和跨境特色金融合作,开发跨境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澳门可以结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把澳门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金融合作的平台,扎实推进海洋银行的建设实施,积极开展与葡语系国家的金融服务合作,打造成一个“绿色金融+科技+生产+贸易”的多元化的国际化都市。

三是聚焦“双碳”目标,拓宽“碳”路绿色金融服务。作为澳门金融业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本澳银行需要抓住金融业发展机遇,深挖潜力,突破地域、资金来源等限制,拉动保险、资产管理、离岸金融的拓展,促使其他细分金融业的发展。软硬件配置上,要借鉴内地前沿做法,打造涵盖手机银行、个人网银、微信银行、小程序、“云店”在内的线上渠道服务矩阵,为客户提供线上一站式保险、投资、生活缴费、养老等综合金融获取渠道,持续加强“云”系列能力建设,优化线上“无接触式服务 ”,以线上化转型助力低碳经济。特别是本澳的主流银行,需要身体力行支持澳门绿色金融发展,积极为绿色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支援。一是紧紧围绕澳门绿色发展战略任务,完善配套制度设计,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指导,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及工作机制,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技术指引和制度支撑。二是积极探索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衍生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通过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对实体经济及大众生活的绿色转型加强示范引导,围绕“绿易贷”做足文章,为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环保家居装修、修读环保课程的信贷需求提供优惠利率,带动更多居民和商户参与绿色发展。三是根据不同细分行业特点,优化组合产品,形成在湾区完整的绿色金融方案,重点加大绿色供应链、碳权质押、跨境等产品的推广,带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的发展。四是重点拓展个人金融方面,重点推广绿色理财、绿色存款业务,带动跨境理财和高端客户的发展。同时,密切关注大湾区构建内地碳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联通机制,争取开展碳排放交易 外汇试点,参与推动“绿色 债券通”“绿色理财通”“绿色保险通”等绿色金融互联互通机制的落地。

四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投融资工具。加大绿色金融在碳减排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湾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进程。增强碳金融的属性,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概念界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碳产品定价及碳交易等。创新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强对大湾区碳排放放权交易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大湾区跨境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立大湾区绿色发展基金,拓展湾区绿色资金来源,使得湾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在能源的从低碳转型、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上,加快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大湾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应部门挑选一大批可行的绿色建设项目,将工商、税务、水电等信息,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情况整合纳入到系统,优化完善绿色项目库的日常管理,为绿色认证机构提供全面、真实、及时的信息和技术支持。这个过程中,要重点结合大湾区实际明确金融产品定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着眼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能够服务“1+4”规划、绿色澳门建设相匹配的金融产品。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反之亦然,不谋足一域,则难以谋全局。澳门回归24周年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吸引了全球亿万游客,但澳门在新时代、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课题,需要进一步树立大视野、大格局,既要坚定不移抓好“1+4”规划的落实落地,又要在细分领域、关键行业做出亮点、做出品牌。从“1”出发,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全面发力“文旅+”,不断丰富“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内涵;全面发力“教育+”,不断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注入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夯实巩固澳门发展的“文脉”和“慧根”;全面发力“金融+”,源源不断为澳门“1+4”规划提供更多优质活水,有方有效有力有时间节点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作者:乔梁 为南粤集团副总经理兼任集团总法律顾问、澳门法律工作者联合会副监事长

编审:刘鑫闻 王正义

责任编辑:孙业腾 赵道远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红刊杂志社独家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

来源:红刊杂志社

  Top